警惕贺岁电影市场的媚俗化取向

2009-12-31 16:36:12

    掐指算来,在今年短短2个多月的贺岁片档期内,有近50部电影先后上映,为历年之最,反映出贺岁片市场日渐繁荣。然而,与此同时,部分影片“叫座不叫好”的现象引起了舆论的普遍关注。有专家指出,要冷静看待成绩,警惕贺岁电影“媚俗化”的取向。

    回眸近几年的贺岁片市场不难发现,一股以“商品生产原则超越思想信仰”的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悄然袭来,从编剧到制片,从投资到发行,无不渗透着“资本和资本”的逻辑,“商品化”的痕迹与“唯票房论”的理念在贺岁电影市场中显得尤为突出。

    不可否认,电影商品化理念有助于形成从影片制作到市场推广、再到院线发行的完整市场体系,国产电影票房连续6年超过国外进口大片也证明这一体系成功抵御了国外电影的“入侵”。

    然而,过度的商品化可能会带来过度的迎合与媚俗,进而是影片质量的下降,招来舆论的“板儿砖评论”也就不足为奇了。

    影评人李文华指出,以市场为核心的大众文化以其强劲的势头迅速占据文化阵地,以搞笑、娱乐、恶炒为宗旨的世俗文化形成了一种廉价的轰动效应。“有些电影中,克己忍让、乐于奉献竟被看成‘傻帽’;斤斤计较、损人利己反被视为‘精明’。淳朴的民风、憨厚的个性、古雅的内涵在影片中却稀罕、珍贵。”

    “‘文艺俗化’正成为某些电影人的创作纲领,商业文化语境使许多作品追逐瞬间快感和票房价值。”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陈越红说,“霓虹闪烁、锦衣华裹、美人翔集、情缘浅深、凶杀嗜血、鬼气妖氛,不一而足,使传统的人文精神发生断裂、无所适从,以致文化失范,这一现象值得我们警惕。”

    有人说,电影没那么崇高,就是为大众求一乐。“但是,我们要乐得其所。”影评人江小鱼说,“高娱乐性与高认知价值并不冲突。当观众走出电影院没多久,就对这部影片没有任何思考与回味,这才是贺岁电影最大的悲哀。”

    可喜的是,面对社会质疑,有些电影人不再单纯追求商业利润,而转向将电影的主旋律与情感化、讲政治与赚钞票相结合:幽默诙谐的语言、平民英雄的塑造、百姓故事的讲述,刻画了电影人物在转型时代中的夸张而滑稽的挣扎、错位,既反映了社会问题、留有反思空间,又融娱乐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给观众以清新脱俗之感。

    “引领这个时代前沿的电影,不再是那种一味表现个人审美旨趣而不顾观众文化需求的艺术影片,也不是那种单纯追求经济利润而不顾作品文化品格的商业影片,而是那些能把艺术性、思想性和观赏性进行有机整合的‘三位一体’的主流电影。它,是贺岁电影市场的发展取向,也是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电影进行市场博弈的最大筹码。”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贾磊磊研究员这样认为。


北京市昌平区北清路1号院珠江摩尔大厦3-2-1907 邮编102206    京ICP备09085994号-1
Tel:010-62119266 公司邮箱 
Fax:010-62110146 mail@justalen.com
copyright© Beijing Justalen IP Firm Law

版本所有 佳茂知识产权代理(北京)有限公司

商标注册 北京商标注册 浙江商标注册

 上海商标注册 江苏商标注册 广东商标注册

福建商标注册 成都商标注册 四川商标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