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
江苏企业集群逐鹿创新市场2010-1-10 12:11:13 |
不论是尚德这样的科技新锐,还是沙钢这样的业界翘楚,国际金融危机过后,中国的企业几乎都在做着同一件事――创新升级。”按照全省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以首批112家“江苏省创新型企业”为先锋,江苏省数以万计的企业踏上创新发展之路,强力拉动江苏创新型经济的增长极。 创新型经济在江苏.企业篇 不论是尚德这样的科技新锐,还是沙钢这样的业界翘楚,国际金融危机过后,中国的企业几乎都在做着同一件事――创新升级。 “围绕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自主品牌、有市场前景、有竞争力,培育壮大一批创新型龙头企业。”按照全省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以首批112家“江苏省创新型企业”为先锋,江苏省数以万计的企业踏上创新发展之路,强力拉动江苏创新型经济的增长极。 两座“高炉”托起江苏“第一企” 到沙钢,必看“高炉”。 在这个全省最大的工业企业采访,记者急切地想目睹世界第一高炉的“炉”山真面目。沙钢集团总工程师陈少慧带领记者一行穿过“钢铁森林”,在一个只有3层楼高的炼钢炉前停步说,“这就是。” “这不就是一座普通的楼房吗?”怀疑声中,陈少慧笑称,“第一高炉”并非高耸入云的物理高度。总投资18亿元,它不仅炼钢容量居全球之冠,而且采用国际最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吨铁能耗比国内同类装备降低40%,技术含量世界最高。 从一个乡镇小厂成长为世界500强,沙钢靠的是另一座“高炉”。在科技部门的引导和支持下,2007年他们投入8亿多元建立国内一流水平的钢铁研究院,聘请世界钢铁权威江介俊彦为院长。2009年开发的37个新品中,21个已进入批量生产。为“西气东输”二期工程研发的φ80管线钢,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获得了大笔订单。 凭借这个看不见的“科技高炉”,2008年沙钢完成钢产量2330万吨,销售收入1452亿元,一举登顶江苏第一大工业企业。2009年各项经济指标持续攀升,成为国内唯一跻身世界500强的民营企业。 沙钢只是在危机中崛起的“创新巨人”之一。由“绣花针”到“中国芯”的常熟梦兰,自主品牌童车畅销全球的昆山“好孩子”,电力控制技术水平世界领先的南瑞继保,位列全球高压输电设备外绝缘行业“首席”的南通“神马”,把中国纺织机械铸造水平提高50年的东台东飞,在经济寒流中逆势扩张的中天钢铁,超细纤维独步全球的盛虹化纤…… “实践表明,自主创新是引导企业走出困境的最佳途径。”省宏观经济研究院专家指出,危机倒逼机制下,不管是谋求规模扩张转向创新驱动的传统企业,还是喝着知识经济乳汁成长的新兴科技企业,创新已成为企业的普遍自觉。 据统计,目前全省51%的大中型企业都建有内部研发机构,有2000多家企业建立了知识产权制度,形成了165家创新型试点示范企业、4717家高新技术企业、22000家民营科技企业的产业创新“三大梯队”,培育出一批创新型企业群,为建设创新型省份打下了坚实基础。“让企业站到自主创新的前台” “我们是环保产业的‘老兵’,新能源产业的‘新手’。”南京中环工程公司总裁顾华敏主动抖露“家底”。 上月底,中环工程承建的徐州和盐城光伏电站相继竣工并网发电,这两个项目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地面和屋顶光伏电站。出人意料的是,创下两项“国内最大”的中环公司,竟是2009年6月才涉足光伏产业的。成功转型的背后,一条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发展路径清晰可见。 中环工程主营业务是电力工程建设、电厂脱硫脱硝和污水处理,在业绩做进全国十强之后,公司开始向炙手可热的光伏领域拓展,专做光伏电站建设。围绕创新转型,公司先后建立省首批企业院士工作站,设立企业研究院,联合清华大学等高校攻克核心关键技术,组建了一支高水准的“光伏团队”,实现了创新突围。 “企业是最活跃的因子,它们最清楚‘市场冷暖’。企业只有成为创新的主体,才会不断地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从而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和区域竞争力。”省科技厅同志说。 扶持创新主体,江苏频频发力。早在2007年,江苏省就着手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首要目标就是引导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 针对不同类型企业的特点和发展要求,省科技部门还进行分类指导和支持,帮助行业龙头企业建立高水平研究院。目前,已建尚德光伏研究院、龙腾平板显示技术研究院等13个重大研发机构,在大中型企业建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近900家、建企业院士工作站142家,已成为一大批创新型企业迅速崛起、国内称雄的“技囊”。 创新正成为企业的自觉,江苏省企业专利申请连年大幅增长,从2003年的1.8万件迅速扩大到2008年的12.8万件,跃居全国第一。其中,新兴产业领域专利占比每年提高3―4个百分点,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收入占到本土大中型企业销售收入的半壁江山。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教授说,科技创新的源头是大学的知识创新,中期是高新技术的孵化,关键则在于企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创新驱动发展,就要让更多企业站到自主创新的前台来”。 让“明星”企业不做“流星” 有国外经济学家这样评价:中国的机会很多,所以从来就不缺乏明星企业;但中国市场的变化也很快,所以“流星企业”几乎和明星企业一样多。 从国内显赫一时的“波导”、“爱多”,到“香雪海”、“孔雀”等曾经的家电“四大名旦”,不难发现一个共性,这些企业踏上“明星”之路,无不源于创新;而后来的销声匿迹,又都是懈于创新。创新驱动,正越来越明显地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物联网、薄膜太阳能、小核酸……一个个新名词代表着一项项创新成果。创新如同一台“造星机器”,昭示着江苏省一大批创新型企业的朝阳未来。 在船舶修理改装业务最火爆的2006年,全国“修船冠军”南通中远船务却正式进军海洋工程制造领域。记者在中远采访时,见到刚刚交付的世界上第一艘具有储油功能的深海石油钻井平台模型,总造价6亿美元,直径84米。这一海上“诺亚方舟”可抗无量级风力,钻井能力达1万米,可储备15万桶原油。不断创新,使得中远的“星光”在国际金融风暴中显得愈发璀璨。 与中远船务一样,溧阳的瑞阳化工则以创新开辟了一条跻身全球“产业明星”的捷径。董事长刘启东介绍,最近研发人员顺利攻克了顶级航空润滑油和阻燃材料的必备原料――三季戊四醇的关键技术,不仅填补国内空白,还一举成为全球仅有的两家具备同类生产能力的企业。 比尔.盖茨总是告诫员工,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每个企业创新之路不尽相同,但唯有持续创新,才能经得住市场的大浪淘沙。创新型经济是江苏继乡镇企业经济、开放型经济后第三次机遇,这是创新型企业的天然使命,更是江苏企业面向未来的战略抉择。(姜圣瑜、吴红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