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
2009年陕西知识产权工作十大亮点2010-1-25 17:54:44 |
||
省知识产权局于2008年启动专利创业富民工程,旨在通过专利创业的示范效应,发挥依靠专利创业促进就业的作用,增加群众的财产性收入。2009年省知识产权局进一步完善了相关政策,制定了更加切实可行的专利创业富民工程实施方案,有力地促进了此项工作的开展。再次组织召开了专利创业富民论坛,邀请国家知识产权局甘绍宁副局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罗振江出席,武汉市知识产权局局长董宏伟,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教授、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郑友德等专家学者以及专利创业企业代表作为嘉宾进行主题演讲。全年共投入7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复转军人、归国留学人员、农民、妇女等各类人员的8个项目进行专利创业、兴业、富民示范,这些项目完成后,可实现年产值1.6亿元,利税0.4亿元。在社会上营造了专利创业的示范和带动效应,对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起到助推作用。 5、启动知识产权强县工程 为全面实施国家和省知识产权战略,用知识产权强县富民,推动全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富裕三秦百姓,省知识产权局在2009年全面启动了全省知识产权强县工程,并于2009年7月15日向首批十二个实施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的县(市)授牌。 省知识产权局按照“创新机制、提高产出、强化运用、加强保护”的原则,重点选择了拥有较好知识产权工作基础、具备较强经济实力的县(市),从健全体系、完善机制、推动创造、促进转化、强化保护等方面着手,将知识产权工作全面融入县域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将县域在资源、科教、文化、区位等方面的优势转化为知识产权优势。计划到2015年,探索出一条适合陕西省情的县域知识产权工作机制,形成一批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完善、运用知识产权制度能力较强、县域工业知识产权优势明显、县域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的知识产权优势县(市),带动全省县域知识产权工作有效开展,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的主要任务包括:加强县域知识产权工作体系的建设,推进全省知识产权战略在县域的实施,提升知识产权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引导县域重点行业建立知识产权联盟,开展传统知识、民间文艺和遗传资源知识产权保护。 6、深入推进知识产权“四进工程” 为推动知识产权工作服务于大学生创业就业,第七届“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成功举办。 为了深入推进知识产权进园区、进企业、进高校、进院所,省知识产权局从国家、省、市三个层次开展园区、企业、高校、院所的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 2007年,省知识产权局启动实施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确定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三年来,省知识产权局共选定35家企业,开展以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等为一体的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作,使这些企业加快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今年,从其中选择知识产权积累优势突出的5家企业,确定为陕西省首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同时,省知识产权局通过开展宣传、培训、资助等活动,指导和帮助试点、示范单位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制度,创新知识产权工作模式,提高了试点单位的知识产权运用能力。目前陕西省有22家企业列入全国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试点,西安市被列为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城市,宝鸡市被列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杨凌示范区突出农业特色,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制度服务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西安高新区开展知识产权试点工作以来,知识产权申请量始终保持100%的速度增长,有效地促进了园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杨凌示范区和西安高新区先后完成了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验收和示范创建工作。 7、加快专利技术的孵化转化 陕西省加快专利技术的孵化转化,2009年确定了33个专利产业化项目予以重点支持,带动了相关企业和产业的快速发展。 为更好地服务发明人,省知识产权局根据省委省政府重点产业发展规划,以及陕西省知识产权工作的实际,制定了可操作性较强的专利技术孵化申报指南,向广大发明人发布、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服务。在陕西省重点发展的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能源化工等领域,省知识产权局确定33个创新程度较高、技术成熟、市场前景好的项目列入2009年度专利产业化孵化计划,投入专项资金300万元予以支持。这些项目孵化完成后预计可实现工业总产值17.33亿元,实现利税2.74亿元,并将形成一批新的专利产品,带动相关企业和产业的快速发展。 指导全省十一市(区)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特点,引导、支持更多的专利转化实施,全年共完成专利技术孵化转化项目261项。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专利技术产业化园区重点支持西安四方机电有限责任公司、西安启源机电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共4个项目孵化转化,两个公司的销售额分别达到0.4亿、1.52亿,专利运用与产业化工作成效显著。 8、开展知识产权专项服务 2005年,省知识产权局在全国率先实行了知识产权特派员制度。2009年,特派员深入近50家企业开展对接服务,有力地促进了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工作的开展。加强了知识产权信息的交流,促进了知识产权工作水平的提高。 陕西省的企业知识产权服务小分队组建于2006年,采用“集中宣传培训和上门服务相结合,政策信息咨询和转变企业意识相结合,现场技术指导和座谈交流相结合”的服务方式帮助企业解决在自主创新中遇到的知识产权问题。2009年,全省13家企业知识产权服务小分队按照省知识产权局统一部署,在开展知识产权宣传、维权、信息检索、培训、建立工作制度等方面做了大量服务工作,全年服务企业的数量达到216家,培训人员11000余人,发放《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手册》、《专利全球通——PCT小常识》、《国内外失效专利精选》等宣传资料9000余件,提供业务咨询服务4000多人次。 9、营造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制环境 2009年“3.15”期间,省知识产权局与渭南市知识产权局执法人员联合在渭南市开展专利执法检查。 2009年省知识产权局加大了在会展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在“3.15”、“4.26”、东西部贸易洽谈会、第十六届杨凌农高会期间,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先后检查商场30家,检查商品3731余件,出动执法人员百余人次。 为了做好知识产权保护的预警工作,2009年重点在太阳能光伏产业、空调压缩机领域中进行研究。完成《硅系太阳能电池专利预警分析报告》、《制冷(空调)行业专利预警分析报告》,为企业和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一安排,2009年开通了“12330”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公益服务电话,全年“12330”接待法律服务20件;接待来人、来电咨询120件,积极帮助陕西郝其军制药等多家企业解决了知识产权方面有关问题。 10、积极开展知识产权特色服务 2009年,省知识产权局建设了核桃产业、新材料产业、太阳能光伏产业等行业专利数据库。 省知识产权局结合陕西省产业发展需求,探索绘制专利地图。2009年探索绘制了LED产业专利地图,完成了LED产业的欧盟专利地图、美国专利地图、日本专利地图以及我国专利地图,提出了陕西省LED产业发展的建议。 2009年,对陕西省“中外专利信息服务平台”数据库系统进行全面升级,在“七国两组织”专利数据库基础上,新添加了韩国、俄罗斯、东南亚、阿拉伯及香港、台湾6个新数据库,截至目前共拥有国内专利410万条,国外专利2453万条。完成了“新材料产业”、“电子通讯设备”、“集成电路与电集成技术”、“先进环保产业”和“清洁和再生能源产业”五个(专题)专利数据库建设工作。新建了核桃产业、医药产业、太阳能光伏产业三个(专题)专利数据库。实现了西安高新区、经开区、宝鸡高新区专利信息资源共享。在宝鸡市、杨凌示范区开通了“中外专利数据库服务平台”专利信息检索服务窗口,使专利信息更加贴近企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