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实施掀开历史新篇章

2010-1-25 17:57:35
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1月6日,对于刚刚步入2010年的中原大地来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

  这一天,在科技部公布的新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名录上,河南省申报的“矿山重型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耐火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型钎焊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浮法玻璃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入选。

  这一天,河南科技事业又浓墨重彩地添上了亮丽的一笔。郭庚茂省长闻讯后,表示祝贺,并批示要求“抓好建设工作,发挥积极作用,带动自主创新!”

  新的突破,引领河南科技发展步入新阶段

  喜讯传来,全省科技工作者无不欢欣鼓舞。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农科院副院长张改平高兴地说:“这是河南重点实验室发展历史上的重大突破,它不但改写了河南省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历史,也开辟了河南科技发展的新篇章。”

  刚刚过去的一年,科技工作亮点频现,星光闪耀……

  重大科技专项实现重大突破。由郑煤机集团承担的重大科技专项“大采高高可靠性液压支架及电液控制系统”,开发出世界最大采高7米的液压支架,并攻克了电液控制系统。胡锦涛总书记批示“谨表祝贺”。该公司已获订货35.2亿元。“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现万亩连片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平均亩产1548.6公斤,单产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华兰生物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已向国家供应4000万人份,占全国总数的45%。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的顺利实施,解决了相关领域的核心技术,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高水平科技成果创历史新高。河南省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接近全国总数的六分之一;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总数达到25项。

  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结出硕果。首批3位中原学者中的张改平、申长雨分别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结束了河南省没有50岁以下中青年院士的历史。

  企业技术创新实力大幅提高。河南省依托企业申报的“高压输变电装备”、“粮食加工机械”和“兽用药品”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批准,占全国总数的九分之一。

  这一系列新的突破,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功不可没。河南省组织实施的重大科技专项,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多数都是克难攻坚的骨干力量;河南省获得的高水平科技成果,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河南省新当选的两位“两院”院士都是重点实验室的主任。实验室作为河南省组织原始创新的重要平台、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的窗口,在河南省自主创新的征程中正在也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谷建全说:“国家重点实验室代表着一个区域的科技创新实力,是从技术层面到科学层面的跃升。争取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比争取国家其他项目、人才和奖励难度更大。它的突破,标志着河南省在相关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具备了和国际同行开展高端对话的能力和条件,预示着河南科技发展进入了快速提升的新阶段。”

  新的抉择,让自主创新成为中原崛起的主旋律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突破,见证了河南自主创新发展的艰辛历程,是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取得的重要阶段性成果。

  2006年,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科技大会,发布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河南的决定》和《河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河南的宏伟目标,对包括重点实验室建设在内的自主创新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强调要把自主创新浓墨重彩地写在中原崛起的旗帜上。同年,省政府还召开了全省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座谈会,出台了《关于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提出力争到2010年,围绕原始性创新建立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50个。

  2008年,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加快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大会,出台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的意见》,强调整合资源,加大投入,积极支持有条件的省级重点实验室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新突破。以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先导,以创建工作为载体,带动河南省重点实验室建设迈上新台阶。

  2009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大会,出台了《全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郭庚茂省长在会上强调,要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实现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突破,以此带动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前不久,省委召开经济工作会议,明确2010年要实施五大工程、七大行动计划,把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工程提上了重要日程。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确立并积极实施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一年一个主题,一年一项重大举措,扎实推进。这些都对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成为河南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第一推动力。

  徐济超副省长对此深有感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实现如此重大突破,的确来之不易。这既是有关单位、科技管理部门扎实工作的结果,也和省主要领导的指导支持和关心分不开的。”

  新的机制,激励各方形成创新合力

  河南科技工作基础薄弱、整体落后。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实现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新突破,河南省牢牢抓住机制创新这个牛鼻子,进行了积极探索。

  2006年,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深化科技计划改革。一方面进一步突出战略重点,设立了重大科技专项,单项支持额度达到1000万元。先后集中科技经费4.1亿元,实施51项重大科技专项,吸引社会各方面投入177.4亿元,攻克了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另一方面,按照网络结构、节点支持的原则,科学统筹科技项目、基地和人才,集成优势资源,支持重点实验室建设等重要战略任务,取得了显著成效。近3年,全省建设的研发中心数量相当于前10年的总和。

  2007年,科技部与河南省正式签署了省部合作协议。装备制造基地、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等一批重要议题得以确定,并稳步实施。3年来,河南省共争取国家科技经费近9 亿元,有力地推动了河南省自主创新工作的开展。

  2008年,省科技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国资委、省总工会等部门联合启动了企业创新能力培育科技工程,把重点实验室等研发中心建设作为重要指标,以此培育形成了许继集团等一大批国家创新型企业和试点企业,数量居中西部地区前列。

  2009年,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联合发布了《河南企业研究开发费用认定管理实施意见(试行)》,明确提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的有关费用可享受企业研发投入加计抵扣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激发了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的积极性。目前,河南省依托企业和转制院所建设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已达15家。

  与此同时,全省各级党委、政府都把自主创新发展战略摆在突出位置,亲自谋划、亲自推动;科技部门及时提出对策建议,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各有关职能部门协调配合,形成了分工负责、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

  这是团结的杰作,全社会大合唱的结果。

  对此,省科技厅厅长赵琛感慨良多:“重点实验室工作每一步跨越,都离不开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得益于科技部门牵头、相关厅局协同配合工作格局的形成;得益于各个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的大力支持,以及重点实验室建设者的不懈努力。”他回忆道:“郭庚茂省长2008年4月首次听取省科技厅工作汇报时,我们提到河南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为零。郭省长满怀憾意而又用坚定的口气说,咱们一定要共同努力,争取尽快有所突破!2009年,经省长批准,从财政结余中拿出1000多万元,给了‘前冲’国家重点实验室目标的企业用于科研。” 新的平台,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这5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均是依托企业和转制院所建设的,是河南省着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重要成果。

  “矿山重型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同属大型装备制造领域,都把对科学前沿的探索与中原崛起的宏伟目标统一起来,面向河南乃至国家的战略需求,积极承担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社会公益性研究中的科技攻关任务,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获得了一大批国内外发明专利。据实验室主任、中信重工集团副总经理王继生介绍,2009年中信重工新产品订货贡献率达80%以上,不仅销售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比2008年增长32%,而且为今年留足了订单,合同额达200多亿元。如果没有重点实验室作为支撑,在遭受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形势下,要想取得这样的成绩是不可能的。今后,实验室将瞄准国际高技术前沿,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提高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发研制了国内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的盾构机,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和市场垄断。目前,重点实验室在盾构总体设计和系统集成关键性技术上取得了突破,刀盘切削和驱动系统等核心技术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中自动控制系统应用软件的功能甚至超过了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同类产品。公司自主研发的盾构机,使国外的进口价由原来的每台数百万美元降低到几十万美元,结束了进口盾构设备垄断我国市场的局面。前不久,中铁集团已决定依托“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河南建立盾构装备制造基地,近几年有望形成年产数十亿元的新兴产业。

  “先进耐火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型钎焊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都属于新材料领域,这些实验室的建设,将为河南省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先进耐火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将成为我国高水平的耐火材料行业应用基础研究的开放性平台,引领我国耐火材料行业发展,带动行业技术水平整体进步,使我国有望成为世界重要的高档耐火材料制品研发和生产基地。“新型钎焊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累计开发新型钎焊材料180种,是钎焊材料行业研发新型钎焊材料最多的单位,并为国内诸多航空航天专业院所服务,担负着众多飞行器、空间探测器的钎焊任务与基础课题研究。先后成功解决了“三峡、葛洲坝、长征二号火箭、核电、海洋工程、航天载人工程”等多项重大工程中的核心技术难题,为国家、河南省的经济建设和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浮法玻璃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曾依靠“超薄浮法玻璃成套技术与关键设备在电子玻璃工业化生产中的开发应用”的理论创新,研发出超薄浮法玻璃工艺技术,2007年荣获河南省工业领域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打破了国内电子信息产业所需超薄玻璃全部依赖进口的窘境,使国内超薄玻璃市场由国外“一统天下”变为洛玻占据“半壁江山”。

  先进耐火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标准化组织耐火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席李红霞告诉记者,一个企业的技术能力、创新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内涵。有了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个平台,可以瞄准国际耐火材料先进技术,开展前沿研究,培养造就一大批年轻的学术带头人,进一步提升全行业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稳稳擎起民族工业的旗帜,推动我国由耐火材料生产大国向强国迈进。

  分管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的省科技厅副厅长黄布毅指出:“这5家重点实验室的突破,筑起了河南省冲击国际一流技术水平的研发高地,对于落实‘四个重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技术升级,特别是发展壮大装备制造等河南省传统优势产业、培育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必将起到有效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新的起点,让自主创新旗帜高高飘扬

  省委经济咨询组副组长、著名经济学家杨承训说:“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当一个地区的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4000美元的时候,便应该进入创新导向的阶段,切实增强原始创新能力。”

  从世界科学发展史来看,人均GDP 2000美元~4000美元也是重点实验室加快发展并大有作为的黄金时期,英国分子生物学实验室(MRC)、卡文迪什实验室(CL)、美国贝尔实验室、林肯实验室等的辉煌成就曾灿烂了国家的科技宝库。贝尔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共获专利31000多项(平均每天一项),其中重大科研成果50多项,据统计,现代社会家庭使用的电子产品中至少有25种源于贝尔实验室,它们包括电话、电视、遥控器、录像机、无线电收音机、立体声、激光唱机和电脑。

  我国的重点实验室在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据统计,1997年—2007年间,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了50%的国家自然科学奖;2004年,连续空缺6年后评选出的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均由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国家重点实验室已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的一面旗帜。目前,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了大量国家科技任务,会聚了一批优秀科技人才,拥有大量高新技术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以及较为先进完善的实验研究条件。实验室不仅直接带来了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而且推动着新兴产业的崛起和经济结构的变革。

  当前,世界金融危机促进国际经济发展格局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科技创新不仅决定着国家经济复苏与发展的成败,更决定着国际、国内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决定着在世界新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作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实施的重要载体,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从来没有这么重要地被提上议事日程,成为政府意志,体现着发展战略,寄托着发展厚望。徐济超副省长要求,河南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仍然任重道远,尚需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在河南省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规划中,早已绘就了清晰的发展蓝图:争取到2012年,新建设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30个;2020年前,新建设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60个。对有条件的省级重点实验室要加大扶持力度,引导其面向河南省产业发展的技术需要,开展应用基础、应用开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

  河南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随着“四个重在”的深入贯彻和落实,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工程的巨轮必将扬帆出海、破浪前行,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必将迎来发展的春天。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家、省等一大批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河南的自主创新能力将会有一个新的更大的提升,古老的中原大地将会再次焕发出创新创造的活力,中原崛起的步伐将会更加坚实有力。(记者 尹江勇)


北京市昌平区北清路1号院珠江摩尔大厦3-2-1907 邮编102206    京ICP备09085994号-1
Tel:010-62119266 公司邮箱 
Fax:010-62110146 mail@justalen.com
copyright© Beijing Justalen IP Firm Law

版本所有 佳茂知识产权代理(北京)有限公司

商标注册 北京商标注册 浙江商标注册

 上海商标注册 江苏商标注册 广东商标注册

福建商标注册 成都商标注册 四川商标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