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动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单位)建设,增强有关单位开展生产性保护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省文化厅通过评审,决定“凤翔县城关镇六营村”等25个单位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单位)。凤翔泥塑、华县皮影制作技艺、鹿羔馍、岐山臊子面等传统饮食制作技艺均榜上有名。
25个单位成为陕西省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单位),16个县(区)、乡镇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68个文化馆达到文化部三级馆以上标准。昨日,记者从全省社会文化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上获悉,陕西去年在社会文化和非遗保护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为进一步加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动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单位)建设,增强有关单位开展生产性保护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省文化厅通过评审,决定“凤翔县城关镇六营村”等25个单位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单位)。凤翔泥塑、华县皮影制作技艺、鹿羔馍、岐山臊子面等传统饮食制作技艺均榜上有名。
会上就命名的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单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命名结果、第三次文化馆评估定级结果等三方面工作进行了通报并给予授牌。省文化厅副厅长蒋惠莉还对2011年全省社会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了回顾,并对2012年的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与部署。她指出,2012年里,要以深入贯彻《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契机,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深入开展;同时要继续推进陕西的社会文化工作:办好“一节一赛”、深入推进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继续实施三大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做好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加快推进古籍保护工作、加强社会文化工作的基础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