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召开的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江苏共有55个通用项目获奖,获奖总量居全国第二位。55个项目中由江苏主持完成23项,参与完成32项,主持完成项目数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三、省份第一的位置。在所有获奖项目中,自然科学奖3项,技术发明奖9项,科技进步奖43项。此外,江苏还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技合作奖1项。
省科技厅副厅长王秦表示,江苏在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奖3个奖项上实现了零的突破。发明创造能力也大幅提升,此次共获得9项国家技术发明奖,占该全部奖项数的五分之一。王秦认为,此次“大丰收”,是江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必然结果。
新兴产业创新成果“双提升”
记者发现,江苏获奖的55个项目中,新兴产业领域获奖10项,占总数的近五分之一;同时2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均为新兴产业项目,实现了江苏新兴产业创新成果在获奖数量和质量上的双提升。
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获得者之一,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尤肖虎及其团队,潜心于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研究和开发,历经10余年探索,终于攻克了宽带移动通信容量逼近这一世界性难题。尤肖虎介绍说,目前,该技术及产业化应用成果得到了国际上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共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技术成果已规模化应用于华为公司的主力基站、展讯公司终端芯片及瀚讯公司宽带无线应急通信系统,已累计产生了近10亿元直接经济效益。
产学研合作加快创新步伐
王秦表示,进入“十二五”以来,江苏将深化产学研结合体系建设作为科技工作的重要抓手,深化科教单位与科研机构、企业的紧密合作,大力推进校企联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取得好的效果。王秦介绍说,在去年江苏主持完成的23项获奖成果中,有17项为产学研合作完成,占比达74%。
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江苏天奇物流系统工程公司等共同完成的“汽车装配线摩擦输送关键技术及成套设备”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二者的合作模式也成为产学研合作的典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院长楼佩煌介绍说,在双方共同努力下,合作共建了“无锡市先进制造技术工程中心”、“江苏省物流自动化装备工程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在诸多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推动了汽车装配输送技术的高效、柔性、绿色的跨越式发展。
民生科技工程加速前行
2011年的国家科技奖励项目中,民生科技成为“获奖大户”。江苏在农业、医疗、交通等民生科技领域共有30项成果获奖,占总数的55%。王秦表示,这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在服务百姓、改善民生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扬州大学农学院农学系主任戴其跟对记者介绍说,他们与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等合作,经过10多年的攻关研究,创立了以生育进程、群体动态指标、栽培技术措施“三定量”和作业次数、调控时期、投入数量“三适宜”为核心的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集成了不同稻区不同栽培方式丰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体系,“水稻丰产定量栽培技术及应用”项目也获得此次科技奖的二等奖。“应用后,比对照技术增产10%以上,节工20%以上,节氮10%以上,节水20%以上,增效20%以上。”戴其跟介绍说,该技术已被农业部列为全国水稻高产主推技术,在20多个省(市、区)示范。
“今后几年,民生项目的获奖比例依然会比较高。”王秦表示,江苏将把民生作为科技工作的根本落脚点之一,把科技进步和农业现代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紧密结合,组织实施民生科技示范工程,组织实施民生科技促进行动,让科技成果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记者 张丽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