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
通信业:打造专利“航母”2012-3-30 10:31:45 |
从2G到4G,从“大哥大”到智能手机,从受制于人到行业领跑,这是属于中国通信业的风雨十年。有人说,10年前,在一片“狼来了”的惊恐声中,正是因为坚守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信念,才使得中国通信业历经十年磨砺取得非凡成绩。 以通信业内技术含量最高的雷达与通信技术领域为例,2002年,在华提交的雷达与通信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为3486件,其中日本、荷兰、美国和韩国的企业提交的专利申请就在2500件左右。国外通信企业不但拥有中国企业无法企及的技术优势,还拥有让消费者无法拒绝的低价优质服务。但时至2011年,在华提交的雷达与通信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已超过2万件,我国涌现出一批专利储备丰富的优势企业。 迎接挑战 2002年,中国与欧美等国家和地区达成协议,承诺在增值电信业务等领域逐步开放国内电信市场。中国通信业面临着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到2005年时,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三大手机品牌已经占据了国内超过80%的手机市场。通信业分析师王一江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分析指出,面对压力,国内企业被迫不断完善自我、改造自我,一步步成长起来。 在这批改造自我的队伍中,位于南粤大地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华为公司)的故事格外曲折。华为公司于1996年开始涉足国际市场。截至2002年底,华为公司共提交国内外专利申请431件。快速发展的华为公司引起了国际通信巨头的注意,2003年,美国思科公司指控华为公司盗用了其路由器操作系统源代码,侵犯其5件与路由协议相关的专利权。华为公司则立即向美国地区法院反诉,对思科公司的初步禁止令动议提出反对。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非表示,思科公司起诉华为公司的主要动机,旨在保护其在美国“实现利润最大化和控制市场份额”。在华为公司的不懈努力下,2003年10月,思科与华为达成初步和解协议。2004年7月末,双方达成最终和解协议。 这是国际专利巨头给华为公司上的一堂生动的知识产权课程,历时一年半的诉讼让华为公司对专利战略有了全新认识。此后,华为公司又陆续与诺基亚、阿尔卡特、西门子等通信巨头因专利而起纷争,并最终妥善解决。一系列专利纠纷愈发坚定了华为公司走专利先行之路,每年将不少于10%的销售收入投入研发,2008年,华为公司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了1737件国际专利申请,首次位居PCT国际专利申请量榜首。在2010年和2011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中,华为公司也高居前两位,奠定了国际通信业的领先地位。 创造未来 在挑战中站稳脚跟的中国通信业迎来了创造未来的机会。 “我接触的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是年轻时候使用的‘大哥大’,从基站到机身都是我们全套进口的。而今天,基于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通信标准的基站,已经占到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下称大唐电信)总工程师陈山枝不无感慨地告诉本报记者,在完成了一定数量的专利积累后,中国通信业要想再上一个台阶,必须要将专利嵌入行业标准之中,主导行业走向。 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大唐电信摸索出了一条“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产业市场化、市场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在新一轮4G标准竞争中,以大唐电信为代表的本土企业掌握了TD-LTE-A标准中大量核心技术的基础专利,进而于日前利用专利优势推动TD-LTE-A成为4G国际标准之一,确保我国在全球新一代移动通信产业中保持技术领先,实现技术演进的“自主可控”。截至2011年底,大唐电信累计提交国内外专利申请超过1.2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占90%。 无独有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2011年PCT国际专利申请最新统计情况也显示,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以2826件申请量首次攀升至世界第一,华为公司也位居三甲之列。无一例外的是,上述几家企业均是如今中国通信业的专利巨人。 伴随着专利数量和质量的积累,从2001年到2010年,我国电信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也从1.22万亿元增长至7.8万亿元,从业人数从312万人增至近1152万人。这是属于通信业的白金时代,十年嬗变,通信业的成就举世瞩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