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多样,数量也多,三区四市都有分布。江门从2006年开始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到2009年结束,历时3年。此次江门共普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17项,其中,项目最多的是恩平市,有29项,其次台山和开平两市各有23项,新会区20项,鹤山市有12项,蓬江区5项,江海区5项。
据介绍,到2008年止,江门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国家级项目有7项,如台山广东音乐、新会葵艺、白沙茅龙笔、荷塘沙龙等;到2009年止,入选广东省级项目有15项,如礼乐龙舟、鹤山咏春拳、鹤山狮艺、新会古典家具、台山大江传统家具、金声狮鼓制作技艺、新会陈皮等。而目前,江门市级非遗项目共有40项。
但由于时代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一些历史原因,一些传统的文化艺术如民歌、粤剧、民间故事、曲艺、传统手工技艺等,得不到年轻人的亲睐。据了解,江门五邑多数的非遗都处在濒临失传或者青黄不接的状态,如白沙茅龙笔、新会鱼灯、司徒浩毛笔、台山飘色等。
而在江门,目前有11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据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靠传承人以口传心授方式亲自传授来传承。可是,江门11位传承人平均岁数为67.1岁,6人是70岁以上,年龄最大的为90岁。不少人担忧,随着传承人的逝去,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濒于消亡。
因此,江门加大了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如宣传他们苦苦地坚守着祖辈代代相传的非遗的故事,从经济上补助他们,改善他们的生活。江门还就非遗传承人如何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非遗项目如何传承发展等进行了积极探索。
为了保护江门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9月,江门挂牌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07年,江门非遗中心还被评为了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单位。
江门还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传习所、展示中心等场所。江门不少政协委员专门提交提案,要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区四市也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
江门还策划了一系列活动,保护和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新会葵艺代表广东省参加了由文化部非遗中心举办的全国非遗项目的展览、演示活动;举办了“新会陈皮文化”系列活动;利用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恩平烧饼、轧礼粉等项目的发展;编印了《礼乐龙舟》专题宣传册,图文并茂地介绍了礼乐龙舟竞渡的发展脉络;组织策划 “江门市4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以文字、图片、视频、实物展览等方式,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等。
而现在,江门已初步形成市、县、镇三级协调有效的工作机制。江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前列。下一步,江门会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作为永久性的重要日常工作;努力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长效机制,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要把它打造成为江门的一个文化标志,成为一个响亮的文化品牌,扩大它在全省、全国乃至国际上的影响力。(记者 邓少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