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茂论坛
优秀文章
佳茂论文

浼樼鏂囩珷

中国民企走出去盯上年老色衰国外品牌将成扩张难题

2009-7-28 22:18:47

    与中国国有大型企业“走出去”并瞄准世界资源性公司的战略相比,中国民企今年以来也开始密集“走出去”。这个“走出去”,却是一条迥异的道路——它们盯上了具有历史但有些“年老色衰”的国外品牌。

 

  与中国国有企业频频溢价收购、但在海外普遍遭遇的有色眼镜扫描、质疑和否决的情形相比,这些民企似乎轻易而举地获得了被并购方及所在国家的鲜花和掌声。

 

  但在国内,它们的并购行为却面临着巨大的国内舆论质疑压力。甚至,事情本身的曝光令企业在收获巨大知名度的同时,也存在被过度曝光“捧杀”的风险。

 

  目前,最令人们关注的是四川腾中重工对美国悍马品牌的意向收购,以及温州、广州两家民企对法国皮尔•卡丹品牌的意向收购。

 

  一个是代表美国过度主义消费精神的符号性品牌,一个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国门打开时遇到的第一位西方服装设计师的名字(后来便理所当然地被国人视为国际顶级奢侈的时尚品牌)。

 

  所以,笔者怀疑,正如中国游客到海外景点首先要标志性景点留张影的心态,中国民企对标志性品牌的情结几乎是伴随着个人成长一步步深化的,而对其的占有有时不是因为基于内心的真正需要,或者说并不符合商业逻辑,而是为了让别人看到自己多么“牛逼”。

 

  从过去的发生在一些民企(像欧亚农业、德隆、格林柯尔)的发展历史看,这种收购的曝光对一直韬光养晦、有幸成为深海鲨鱼的一些民企来说并非好消息。事实上,有消息指,当收购行为曝光后,有关涉事企业却更选择三缄其口,因为很多政府部门开始过来“考察调研”了。

 

  但是,如果企业连这一关都通不过,怎么可能长久屹立在国际媒体舞台?

  警惕“一鸣惊人”策略

 

  现在中国500强进入世界500强的民营企业只有联想一家,有企业家指这足以说明中国民营企业在中国弱势地位依然没有改变。

 

  这是相对而言的。实际上,相对中国几千年历史以及中国改革开放30年历史而言,中国的民营企业不但在经济基础上、还在政治地位上有了相当的提升。尤其是目前迷漫在中国上空的重商文化和各地政府的GDP崇拜,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滋生的腐败,都使民营企业的成长有了肥沃的土壤——他们可以绕开一些制度规则的明文限制。

 

  甚至有专家调侃地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因为在中国各地,没有用资本买不到的东西。

 

  但这也造就了许多民营企业的“原罪”现象,因为如果严格的法令,缺乏金融服务机构支持的大多数草根型民营企业将难以在不完善的市场竞争中胜出。

 

  所以,人们常常看到,一些民营企业善于利用政府官员壮大自己(他们必须有丰富的人脉及精明的关系处理),有的企业甚至将官员直接纳为麾下,因为这些官员有丰富的政界关系,可以轻易“搞定”很多人无法搞定的事情,甚至明目张胆钻法律和政策的空子。

 

  这就是很多企业固然高速成长,造就很多的企业帝国,但不愿意曝光的原因。而那些媒体曝光的一些富豪很多成为阶下囚的无数案例更加深了一些民营老板对韬光养晦原则的坚持。所以,对媒体的敬而远之成为一种潜意识,埋头扩张。
为中国民企一辩

 


  中国民营企业总体悲观与乐观的经济复苏形成鲜明对比。

 

  6月22日,中国最大的家电连锁企业国美宣布,已与国际私募基金贝恩资本达成入股协议,整个融资方案将为国美带来不少于32.36亿港元的资金。这一注资有助于国美运营,也是国美股权逐步转移的一个序幕。国美创始人黄光裕接受警方调查至今,牵扯大案要案不断,黄光裕家族想重振旗鼓,建立中国商业帝国,几乎是个梦想。

 

  另一起案例是,被监视居住的民营企业东星航空的掌门人兰世立也在引入股权投资者,避免破产清算的命运。2009年3月前,中航集团坚持要“零代价”收购东星航空,武汉地方政府希望引入国企航空巨头,强化武汉航空枢纽地位。几乎与此同时,同样资不抵债的国有航空企业东航、上航、南航等公司,获得政府注资,前者进行了并购重组。民营航空公司除了春秋航空一家航空公司还在勉强支撑外,几乎全军尽墨。

 

  这两起案例反应了民企生存的普遍困境,并非孤证难求,几年来民营企业的相似案例,以及中国工商联对于中国民营企业困境的呼吁不绝于耳。在2008年经济衰退之后,这种呼声更加刺耳。

 

  周日与一些企业界人士聊天,这些民营企业家试图在经济衰退周期找到生存之路。但让人感到最难受的并非经济衰退,而是国进民退过程中的不公平待遇,“你注意到了这一现象了吗”?他们急切地问。

 

  只要关注中国经济,就不会不关注这一现象。中央国有企业收编地方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收编民营企业方兴未艾。民企生存空间收窄已有数年,而金融危机形成的并购重组与产业升组,使民营企业生存更加艰难。

 

  从表面上看,这两年垄断型的央企数量在减少,但央企的实力却因此增强。根据2007年国资委制定的《中央企业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组思路,央企主要从事的产业从21个板块缩减为18个;而目前央企的数量也降至138家,最终会下降到80家至100家左右。截止2007年的三年中,央企共有73 家企业参与了38 次重组,企业户数从196 家减少至目前159 家,按每年10 家左右的速度整合。在此过程中,以央企为代表的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优势地位非但没有丧失,一位国资委的官员在私下表示,产业升级计划给央企提供了更大的市场。

 

  民营企业一开始将希望寄托在2005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市场简称为“非公经济三十六条”,而后寄托于2008年实施的《反垄断法》,但他们最终发现,这些努力无助于改变现实。

 

  2008年10月,在“2008中国石油流通论坛”上,中国商业联合会石油流通委员会会长赵友山透露,据2008年初调查,663家国内民营石油批发商已倒闭2/3,4.5万座加油站关门1/3,根本原因是民营企业无油可卖,国内石油流通领域被垄断,民营油企没有油源。民营油企酝酿向中石油、中石化两大石油巨头提起反垄断诉讼,最终不了了之,没有哪一家法院会接手这样的案子。

 

  一些务实的民企开始转向与央企合作,让央企获得利润大头,自己甘愿获得小利,这样既可以解决国有资产流失的批评,也可以搭上央企的资源便车。中国房地产业的标志性人物之一王石曾经表示,“寻找大型国有企业作为合作伙伴是万科的一个追求”,万科最大的股东华润是大型国有企业,同时,万科和中粮等共同投标项目,中粮也是大型国有企业。王石毫不讳言,“我们认为有很多资源是大型国有企业的,一个是人才资源,第二个是物质方面的资源,所以,对于中国市场来说,和大型国有企业合作是社会进行资源整合的重要方式”。另一家大型房地产企业万通也与国企泰达进行了合作。

 

  合作之风正在蔓延,地方政府与民营企业想通了经济趋势不可逆转,纷纷投向央企的怀抱。近年来不少地方电解铝企业投奔中铝旗下,不仅因为中铝手上有它们最急需的原料——氧化铝,更因为在产业升级过程中,惟有中铝这样的企业才能保障这些民企生存下去。据报道,浙江某地民企表示,“无论是并购还是重组,哪怕是成为央企的雇员,都非常乐意接受。” 作为中国市场经济最发达地区的浙江,民企有此转变,政府拉国际与央企的大投资,说明以前的民营经济主导的路径逐渐遭到抛弃。

 

  国有企业尤其中央国有企业安全,是为了维护经济安全。国资委有官员曾经表示,央企整合分三步走:第一步,在某些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保持国有独资形态,比如军工、能源等企业;第二步,是在一些关系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行业,保证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第三步,就是从一些国有企业不占优势的竞争性领域退出来。

 

  现在除了修脚、洗头、餐饮等充分竞争的低回报行业外,大部分行业出现了国进民退的现象。在金融风暴的影响下,企业并购重组之风盛行,得到并购贷款、得到资本市场融资的大型国有企业,先拔头筹,在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的过程中,民营企业的优势更趋减少。

 

  目前民营有几条出路,除了上述的与央企结合之外,还包括时髦的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在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刺激下,民企不敢加大生产投资,因此将资金纷纷转向股权投资与二级市场,像浙江的杉杉、雅格尔等上市民营企业与其说是实体企业,不如说是准金融企业,所有的资金正在争先恐后抢上股权投资的末班车。最糟糕的是,一些民企热衷于短期行为,他们在资本市场套现,贿赂官员给自己企业戴上“红帽子”,遭遇媒体曝光时直接找媒体的上级主管部门告状,其行为之恶劣与国企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些企业已经脱离了民营企业的公平市场环境诉求,通过同流合污获得最大收益。

 

  笔者不止听到有人如此为国有企业辩护,现在是大经济、大资金时代,通过民营企业小打小闹中国企业永远无法与国际大企业抗衡,这些人忘记了毛泽东游击战的精髓,只有有战斗力的数量众多的小型企业才能帮助中国经济,才能解决中国就业问题。

 

  有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参与到资本市场,在担心中国实体经济会经历下行通道之余,我惟一能够提供的建议是他们找到有信用的专业合作伙伴,让这些企业尽量减少损失。

 


北京市昌平区北清路1号院珠江摩尔大厦3-2-1907 邮编102206    京ICP备09085994号-1
Tel:010-62119266 公司邮箱 
Fax:010-62110146 mail@justalen.com
copyright© Beijing Justalen IP Firm Law

版本所有 佳茂知识产权代理(北京)有限公司

商标注册 北京商标注册 浙江商标注册

 上海商标注册 江苏商标注册 广东商标注册

福建商标注册 成都商标注册 四川商标注册